春节,哈尔滨喧闹的早市里,人头攒动,沿途叫卖的小贩、询价的群众把狭小的路围得水泄不通。见早市正是“下手”的好机会,一名黑衣男子戴好口罩,压低帽子,四下环顾之后混入了人群,慢慢靠近前方一个刚刚买完韭菜的大爷,再用胳膊试探,见时机成熟,缓缓地把手伸向大爷口袋里的手机,此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。
说时迟,那时快。正当嫌疑人得手的一瞬间,身旁穿着黑色棉袄、头戴狗皮帽子的“菜农”挺身上前,鹰爪一样的大手,一把钳住了嫌疑人的贼手,顺势猛地向下一压,果断将其制服。
“别动,警察!”旁边围观的群众,这才反应过来,这个菜农打扮的人,原来是一名便衣警察。
这个目光如炬、抓捕果断的警察,正是冰城刑警吴金涛。
50岁的吴金涛曾是一名越野滑雪运动员,代表国家参加了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第十六届冬奥会和1998年日本长野第十八届冬奥会。曾获得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越野滑雪接力银牌,1999年第四届亚冬会银牌,十八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铜牌,代表哈尔滨在全国第七、八、九届冬运会上共获得6枚金牌。
从运动员到警察——不忘初心本色
告别运动赛场的吴金涛,和冰雪项目的缘分并没有结束。在2022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,吴金涛光荣担任了冬季两项滑雪项目的技术裁判,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冬季两项滑雪项目的技术裁判员。
初入警队,吴金涛并不适应,职业转变让他有劲无处使,不知道该如何入手。在他万般苦恼的时候,他警队的师傅告诉他:“运动员是代表群众,警察是为了群众。”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吴金涛恍然大悟。在师傅的悉心指点下,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侦查员,出色的身体素质也成为他从事刑侦工作中的利器,无论是蹲守还是抓捕,在刑侦“赛场”上他不断地超越自己、刷新纪录。
尽管身份不断转变,警察本色从未改变。在公交警务工作中,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,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风险、不放弃任何一个细节。在大大小小的任务中,都有吴金涛的身影,有时像一座灯塔,服务好每一位乘客,守好每一座车站;有时像一位老友,帮助游客规划路线,为行动不便的大爷大妈打开绿色通道……
从刑侦专家再到裁判员——练就火眼金睛
1999年退役后,吴金涛来到了哈尔滨市公安局从事刑侦工作,后来来到公交分局依旧从事打击工作,这一干就是20多年。像文章开头抓捕嫌疑人的那一幕,在吴金涛的工作中,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
作为一名人民警察,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技能,社区警能够百家熟,交警的眼睛测量距离,可对于吴金涛来说,他却有着不一样的技能。
看过刑侦类电视剧的人都知道,打击犯罪,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瞬间“抓手腕子”的人赃俱获。这不仅需要抓捕时的“干净利落”,同时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嫌疑人的“火眼金睛”。这既是靠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,又需要与生俱来的敏锐。
吴金涛就是这样天生的刑侦猛将。
裁判员和警察的身份看似千差万别,在吴金涛身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既相互促进,又相互成全。渐渐地,吴金涛能够独当一面,面对嫌疑人他出手果断、雷厉风行,在警队练就的本领,很快在赛场上发挥了作用。
在滑雪赛事里,这份敏锐、果断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。他仔细检查赛场的每一处设施、每一处转弯,确保运动员能够发挥最佳水平;在评判成绩时,他全神贯注、精准无误,没有丝毫错漏。
他将警务工作中的敏锐洞察力和责任感融入裁判工作中,为赛事的公平公正保驾护航。他就像一座桥梁,连接着警察的职责与赛场的秩序,用行动诠释着无论身处何处,都能坚守初心、践行使命。
从滑雪健将到刑侦猛将,再到各类体育比赛技术裁判,吴金涛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。吴金涛的故事,是不断突破自我、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,激励着更多民警辅警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续写属于自己的荣耀篇章。同时,也让我们看到,无论担任何种角色,只要坚守信念,都能在平凡中铸就非凡,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。